武汉市市政府大院

  要世界500强企业愿意,市政府可以退出风景如画的江滩!由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的一份报告,道出了市长阮成发昨日发出这个震撼声音的底气,且武汉总部经济“新政”不日将陆续出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城市聚集已成为趋势。据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发布的报告,全国36个城市总部经济能力排序中,2005年至2008年,武汉分别位居10位、9位、10位和10位。

  该认为,北京、上海和广州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层级城市,武汉等七个城市处于全国发展总部经济的二层级。在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武汉与青岛未出台系统的发展总部经济的相关政策。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城市尤其是先进发达城市相继出台了发展总部经济鼓励政策,呈现百舸流的局面。去年,深圳还将发展总部经济列为1号文件;有的城市总部经济已经过了两轮发展,上海市2002年出台政策,去年又修订了政策,广州市也同样如此。

  据了解,昨日,《武汉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经过讨论后,已获得原则通过,在进行后的修改后将尽快正式出台,而各区也将发展相应的总部经济。副标题

  退出也是一种气魄

  武汉市政府在牛年新春个工作日,发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震撼的声音:要世界500强企业愿意,市政府可以退出风景如画的江滩。

  这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声音?全球金融危机乌云密布,世界经济的动荡,使许多跨国的大型企业饱受“风浪”颠簸,他们需要找到一个能避风雨的港湾,再次休整后飞翔。

  这对于武汉,莫不是一次“化危为机”的良机,让大武汉真正地名副其实起来。

  曾经的落后,并没有消磨掉武汉人在风浪中搏杀的锐气和智慧,跨入3000亿俱乐部的脚步早已成往事。如今,武汉不是迎来改革开放后,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吗?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需要的是气魄。

  退出也是一种气魄。武汉市政府从美丽的江滩退出,或许还需要等待时日,但这个声音适时表达出一种意愿:武汉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据悉,引进企业总部的重点对象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民营100强企业;国家确定的大企业(集团)以及区域性管理总部;国内行业排名前10位的龙头企业;前三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等。武汉引进总部企业的产业导向是,重点引进与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8个千亿元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总部企业;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为目标,以金融创新和建设金融安全区为重点,支持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投资公司等总部在汉设立区域总部或结算、投资和交易等。

  集中建设为总部企业直接入住的多功能、规模化、标志性的商务楼宇或商务楼宇群;规划建设满足总部企业生产需求的便捷性、专门化、生态型的产业园区。

  从今年开始,在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按总部企业类型,分别纳入相应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年度计划,在总部企业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重点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对总部企业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全市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满足总部企业的用地需求。总部企业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企业的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

  对从市外引进的各类企业总部,根据其注册资金和经营时间划分若干档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资助。奖励、补贴资金由市政府和所在区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的分享比例共同负担。

  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培训力度。

  对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专业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证。

  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符合武汉产业发展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市、区劳模、先进人物评选活动中,给总部企业安排一定的名额。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企业总部经营管理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汉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需办理工作调动手续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和户籍的同步转移;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总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武汉工作的,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武汉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副标题

 

  政府为企业让路已有先例

  洪山区政府旧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占地23.8亩,占据街道口地区黄金地段,区里一直有意搬出并发展商业。1999年,当区政府要“卖楼”的消息传出后,“政府应该在好地段”、“领导是否要从中捞好处”的说法不断。

  面对压力,该区领导多次讨论,终决定由27名区级干部集体表决,会场上26人举手赞同,愿意共担风险。2001年8月,区政府大院作价5350万元整体转让,由台湾“蓝天”公司修建群光广场,区政府迁至相对偏僻的北港村。

  位于街道口的群光广场建成后,发展迅速,2006年创税7000万元。可受益的不是群光广场,新世界百货、太平洋、赛博数码等10余家大型卖场也来扎堆,科技街飞快壮大。2001年,科技街的税收数千万元,这一数字去年已猛增至5亿元。(详见本报2008年08月26日一版《风险决策”换来一条街税收5亿》)

  在武汉,为招商引资,政府大院为企业让路的还不是洪山区,汉阳区政府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变迁。

  市政府大院24年未建新建筑

  市政府大院可以退出,要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进驻,这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被称为“宝地”的市政府大院:这是一个非常简朴的大院,但它位于寸土寸金,风景宜人的长江之畔。

  先要说的自然是武汉市政府被人们俗称为“市长楼”的建筑,这栋9层大楼建于1985年。市长、副市长的办公室都在这栋楼内。而市长、副市长的办公室25平方米,加上外间13平方米秘书办公室,总共也38平方米。由于办公用房拥挤,市政府通过置换,将旁边的市卫生局的老办公楼改为市政府4号楼,分流了部分处室。在市政府大院内,还有市发改委及市外办等几栋大楼,据称,不久,市发改委将搬离大院。

  自1985年以来,市政府大院内没有建过新建筑,尽管上级曾批准建市政府政务大楼,但政府出于节约考虑,一直将建新大楼的计划搁置。如今,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市政府大院或许真成为了某个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副标题

 

  节日的汉口解放公园,鲜花点缀,秋叶烂漫,彩旗飞扬。这座在一年前由政府投入1.5亿元改造的开放式城市公园,正热情接待着熙熙攘攘的黄金周客流。

  此刻,和这座公园一墙之隔,一栋老式的苏式风格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里。与公园的缤纷色彩、现代气派相比,外墙斑驳的这座楼房,显得朴实而陈旧。它是武汉市委办公大楼,迄今已55年历史了。

  在全国严查公款违规修建豪华楼堂馆所之际,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和武汉市政府办公大楼,因其多年一贯的简朴风格,前不久,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树为正面典型。

  市委大楼:地下室里也办公

  位于武汉市解放公园路的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原中南局机关办公楼,设计年限50年,曾三次进行维修。今年五一,市委大楼内部对房屋部分沉降处做了结构加固,以保证房屋安全。

  这座包括地下层在内的五层楼建筑,外墙面多处已现斑驳。据武汉市委办公厅行政处负责人介绍,大楼内人均办公面积约9平方米。其中,行政处四名处级干部挤在一间25平方米的房内办公。由于办公用房紧张,所有后勤部门和纪委、政法委的部分处室,被安排在地下层办公。市委宣传部、组织部下属的两个部门,则在大院内的两层老居民楼内办公。

  2004年,市委办公大楼后面,建起了一栋4层2400平方米的办公楼,以容纳市委文明委、信访办等单位办公。这是市委大院多少年来增加的建筑。

副标题

 

  市政府大楼:市长办公室25平方米

  位于汉口沿江大道的武汉市政府大楼同样简朴,这栋9层大楼建成于1985年。

  由于办公用房拥挤,武汉市政府去年通过置换,将附近武汉市卫生局有百年历史的老办公楼改为市政府4号楼,分流了部分处室。目前,该市政府人均办公面积12平方米左右。

  去年,政府拿出1000万元绿化和改造了政府大院,拆除了部分杂乱建筑,对办公大楼进行了修整,更换了新办公家具,而换下的家具也被后勤部门“二次利用”。

  武汉市政府办公厅行政处处长熊建军介绍,市长、副市长的办公室也25平方米,加上外间13平方米秘书办公室,总共38平方米。

  两座大楼多年未变的背后

  熊建军说,2002年,上级部门曾批准了建设市政府政务大楼方案,当时预计造价1.2亿。但后来政府出于节约的考虑,建新大楼的事一直搁置。从1985年9月以来,市政府大院内没有添过新建筑。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龙正才说: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投入,所以市政府决定,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更加需要它的地方去,一直未建办公楼。

  数据显示,过去四年,武汉市每年财政收入增加超过100亿元,四年间累计在社会事业建设上投入达350亿元。汉口江滩落成,公园免费开放,居民区道路硬化……大武汉,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不变的是,市委、市政府依旧简朴的办公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