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生元

 

仙桃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毗荆州,1986年,沔阳撤县建市,成立仙桃市, 1994 年列为省直管市。市域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35公里,市域人口150万人,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有4个省级工业园。其中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9亿元,经济总量继续居全省县市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1.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50元。

2007年底,我市被湖北省纳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2010年成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为仙桃提升为区域性城市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势在必得的条件。近几年来,我们率先在全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并于2009年4月报批实施,力求通过规划引领,指导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仙桃市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㈠十分明晰的城市定位

定位决定进位,在省政府批复的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仙桃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以及《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中,仙桃市一直作为江汉平原的城市进行规划。

㈡体制创新的先发效应

体制优势是重要的优势,体制活力是重要的活力。近年来,我市在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在行政体制上,近些年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逐步按地级城市配备。如汉江中级法院、汉江中级人民检察院、湖北消防总队汉江支队、湖北省公安厅汉江技侦支队、仙桃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移动江汉分公司、湖北联通江汉分公司等机构纷纷落户,为仙桃成为江汉平原城市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经济体制上,企业改革率先突破,从1999年开始,仙桃在全省率先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同时大力推进资产重组,企业成功实现整体出让、民有民营,“1+X”的经济模式传遍荆楚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仙桃色的发展路子。

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利用区位优势承接武汉辐射的同时,又能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1、地理优势

仙桃紧靠中部大城市武汉,位于武汉的向西发展轴上,沪渝高速公路、318国道、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京珠、沪渝高速在市区边缘交汇互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新区四大发展核心城市的离都在1000公里半径范围内。仙桃是天门、潜江、洪湖、监利等地直达武汉的必经之地,已成为江汉平原的枢纽,发挥着重要的承接作用。

2、交通优势

铁路:汉宜高速铁路、长荆货运铁路在我市都有站点;

轨道交通:十二五期间将开工建设武汉至仙桃段,在我市设有5个站点。

高速公路:呈现“一横两纵”结构。“一横”即沪渝高速公路;“两纵”即市域西部一纵为随岳高速公路,市域东部一纵为武汉城市圈外环线,即孝仙嘉高速公路。

公路:呈现“两横三纵”结构。两横即318国道和仙监公路。三纵即仙天公路、仙洪公路、仙汉公路。

水运:汉江航道升级为三级航道,有1000T/年的航运能力,拟投资5.5亿元在汉江仙桃城区下游2KM处建设鄢湾深水码头。

㈣一步的城市建设

格局决定结局,格局能否拉开,决定城市未来的走向。区位优势+城市优势=发展优势。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南城新区开发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南城新区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同时,我市大力引进三方市场主体共同推进新区开发,先后与武汉东湖高新区达成协议共建中国光谷·仙桃产业园,引进惠州纳伟仕新建惠州工业园,引进武汉现代城建集团,引进台湾健鼎电子有限公司,引进富士和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建设富士和机械工业(湖北)有限公司,联合加拿大贝祥投资公司,合力兴建现代·中加科技城,引进天津天士力新建天士力生态健康城、现代物流产业园和保健产品生产基地。南城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仙桃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

我市城市格局已经拉开,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快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等五大板块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改善、全面升级;大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建成了以天怡大酒店、天诚国际大酒店为代表的一批次的星级酒店,引进和培育了中商、中百、好邻居、仙桃商城、富迪物流等一批商业物流大鳄,使仙桃成为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物流。建成了市体育馆、体操广场、文化步行街、青少年活动等一批精品和亮点工程,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

㈤日益凸显的经济实力

近年来,我市在工业、农业、商贸流通领域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色产业和骨干群体逐渐形成。仙桃是的鱼米之乡,境内沃野千顷,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是全省重点建设的两大水乡板块之一。近几年,我市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名水产、生态畜禽和绿色蔬菜四大农业色产业。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迈亚丰联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以彭场镇为代表的无纺布卫材,以旺旺、亲亲、真巧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富士和、健鼎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以丝宝、宜化为代表的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板块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引进项目不断扩规裂变、上档升级,招商项目的高科技性、搞附加值日益凸显。

3、商贸流通活跃。2009年仙桃市社会销售零售总量127亿元,工商税收突破10亿元;我市有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3家;各类商场、市场51个。

㈥吸引眼球的城市名片

市场经济某种情况下是眼球经济,谁能吸引人的眼球,谁的发展快。目前,我市正在形成和正在打造以下名片:

1、中国体操之乡。仙桃培养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5位奥运,获得了7块奥运,被誉为“中国体操之乡”。

2、夯实省级食品产业园基础,着力打造中国食品加工业之都。目前仙桃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8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被评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县市。

3、南城新区“两型”社会试验区。仙桃市将面积为23.86平方公里的南城新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已获省政府批复。其核心主题是建设低碳产业园,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仙桃市拟设立10亿元的低碳产业扶持基金,努力建设的低碳产业园。“十二五”规划期间,南城新区低碳产业园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创税收15亿元。在建设中,仙桃将全力取国家和省政策扶持,试点确认,探索经济社会低碳模式发展。

4、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2010年5月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在鄂州召开,会议决定:将仙桃、洪湖、监利、宜都、大冶、掇刀等六个市区纳入试点范围,这标志着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入了由点到面的新阶段。

二、仙桃市加快城镇化的总体思路

㈠坚持“五个统筹”,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1、统筹规划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高度融合。总体设想是构建“一心三带四重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以城区为核心;“三带”,即318国道沿线城镇带、市域南部城镇发展带、市域南北方向复合城镇带;“四重点”,即重点建设毛嘴、彭场、张沟、陈场四个镇。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形态, 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使我市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8%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70%左右。

2、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调整和改善用地结构。一是按照“缩并自然村、建设村、改造空心村”的要求,规划将现有595个行政村逐步调整为40个村、530个一般农村居民点,缩并自然村25个。二是通过农地整理、居民点整理等手段,减少村民小组个数,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三是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镇和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使每个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集中力量建设南城新区,使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

3、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产业集聚、经济集约”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形成互补关系,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使城乡各自发挥其优势。规划城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力近期城区工业产出规模突破200亿元,吸纳业能力突破20万人;四个重点镇突出发展二产业,力工业产出规模进一步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他镇突出发展优质粮棉油、生态水产、优质禽畜、精品果蔬、园林花木等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互通共荣。统筹安排城乡交通体系、给排水设施、通信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同时,建立高度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融合。未来两年,我们将着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天然气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互联网村村通、安全饮水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

5、统筹保护市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持续发展。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统筹安排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在沙湖建立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在排湖建立湿地生态公园。积推进城乡水系生态修复,将城区5条内河(仙下河、汪洲河、汉南河、洛江河、肖杨河)与3个内湖(十全湖、曲湖、太子湖)实行贯通,形成“江、河、湖、城”的水乡生态色。拟投资5000万元,实施城市十大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分洪道绿化带、高速公路防护绿化带、电排河绿化带等三条绿化带建设,使城区绿地总量进一步提高。拟投资6000万元,加快城区治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治污功能。在农村大力推进以“三建一改”、“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力五年内在每个镇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站,完成“一建三改”2.5万户,新增“万树村”100个,进一步凸显江汉平原水乡园林生态色。

㈡建立“五个机制”,有力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

1、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统筹管理机制。按照“规划一张图、管理一条线、考核一个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规划同步。坚持城乡总体规划“一张图管总”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积推进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对接融合,强化城乡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控制功能。二是管理同筹。成立了市村镇规划管理局,强化城乡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推进城市综合执法向镇村延伸,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村规划管理网络。三是考核同等。建立了与城乡规划相配套的考核机制,对镇(办、场、园)的综合目标考核进行必要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规划实施的推动力。

2、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一是组建了市级政策性城乡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启动资金,广泛开展融资,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长效机制。将建设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三是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改水修路的积性,激发了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3、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户籍迁移登记管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4、建立健全城乡环境一体化保护机制。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机制,形成了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促进了城乡生态环境资源的一体化保护。二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及时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转向农村,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三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监管,有效防止了农村饮用水源、生活垃圾、水产畜禽养殖的污染。四是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了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集中处理和再利用体系。五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推广机制。

5、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布局引导机制。探索建立了优化产业布局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积性,引导企业和项目向相应工业园区集中转移,实现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对于乡镇向工业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三分”利益协调政策:即建成投产后实现地方税收,由园区与乡镇按一定比例分成;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落户发生的非企业承担的前期费用等,按照同样比例进行分担;企业所产生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招商实绩等经济指标,与园区分离,均列入该镇统计。对于园区外的企业搬迁进入园区,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政策,妥善处理企业用地、银行贷款抵押、协调服务等有关问题,为企业搬迁解除后顾之忧。

㈢寻求“三个突破”,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在打造“两型社会”示范新区上寻求突破。我们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水乡园林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对南城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以“五主、五次、九辅道”为主体的新区道路网络全面拉开建设,“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基本贯通。34栋13.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并交付使用,搬迁居民652户。道路管线预埋和水系恢复调正工程相继按计划展示,和平路高架桥建设正式启动,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

2、在打造新型色城镇上寻求突破。我们因地制宜,放大色,将彭场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无纺布制品名镇,将毛嘴建设成仙桃西部交通枢纽、物流和商贸宜居型名镇,将沔城建设成历史文化民俗汇集之地和旅游重镇,将杨林尾建设成无污染渔业重镇,将三伏潭建设成无公害蔬菜大镇,将长埫口建设成重要的园林花卉基地。通过加快重点镇、色镇发展,增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在打造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上寻求突破。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55个行政村居被纳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为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引领、色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拉动、村庄整治起步、先进文化引导、基层组织保障”的工作理念,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力探索出仙桃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三、城镇化发展建议

1、将仙桃作为大城市来规划,至2015年,仙桃应定位为江汉平原的城市,武汉城市圈中重要的大城市,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贸、物流产业为主的滨水城市。受行政区划影响,目前仙桃城市建设限于汉江以南发展,并不符合城市建设的规律。根据周边相关规划分析,仙北位于仙桃城区的上风上水,应避免布局工业,别是污染工业。但仙北工业园目前的规划对仙桃城区存在交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随着汉宜铁路及仙天站(仙桃城区7KM,天门城区42KM)的建设,发展条件更加成熟。建议跨越行政障碍,将仙北与仙桃市城区整合,统一规划。

2、充分培育发展仙桃的重点镇、色镇。仙桃在2008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大力推进合并乡镇,形成了目前15个镇的格局。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彭场、张沟、毛嘴、陈场为重点镇,沔城、排湖区域、沙湖外滩为色镇、色区域。建议城镇战略规划能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重点镇的扶持力度,实施政策、项目、资金上的倾斜。

3、充分统筹产业布局,工业方面要有意识引导食品加工、无纺卫材、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物流等产业在仙桃发展;农业方面要进一步突出农副产品、水产及其深加工的优势,扶持形成省级色龙头企业。支持我市建设中国食品加工业之都。

4、尽快充分发挥我市由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武汉城市圈外环以及国道、省道、水运等组成的交通优势,推进这些项目的实施,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