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张沟镇杨庄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修桥、铺路、建村部……从6月11日走进杨庄的70天里,市农业局驻村工作组一刻没有闲着。

       “我们是农字号的工作组,得带着感情驻村,扑下身子做事。”两个月来,这个工作组正在融入村民中间,走进群众心坎。


工作组住进来,考察队走出去
 

       杨庄,地处东荆河畔,与郭河毗邻,人均一亩地,村落大而散。

       与它相连的,是在仙洪新农村建设中受益的联潭村、庆丰村。无数工作组帮扶之下,这两个村的变化一度令杨庄村民眼红。

       因此,村民对工作组的期望值也更高。

       怎么办?市农业局工会主席、驻杨庄村工作组长周正权和同行的李齐高、潘华成三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座谈。

        现实难题明摆着:没有主导产业,没有村集体积累,没有发展规划。

       “党员年龄老化,活力不强,工作多年不见起色,我们失去了发展的信心。”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龙直言。

       此时的杨庄村,全场32名党员,60岁以上占到1/3,40岁以下的党员有新近发展的1名预备党员,平均年龄达55岁。

       可以不换人,但要换思想。工作组做的件事,是带着村组党员干部外出考察。

       杨林尾兴隆村、张沟先锋村、沔城河村,一个个身边的典型冲击着他们的固有思维。

       “这次考察,帮我们开拓了眼界,让我们看到了差。”村主任廖卫琼说。

       6月18日,工作组组织村组干部开展“富民增收大讨论”。一个思路很快确立——“聚人心、强班子、抓培训、兴产业、谋发展。”

        说一句干几件,摸得着看得见


群众眼里不揉沙子
 

       “我们来,是来做事的。”工作组一头扎进村子,决意先干几件群众需要的实事。
      
       十字河,一条横贯张沟镇杨庄村的乡间小河。河上有座幸福桥,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它位于杨庄村5组,是村里生产生活的主要通道。由于没有护栏,再加上桥梁与道路是个90度的急转弯,不少村民在这个桥上出过事。
村民蔡文仿的记忆中,近三年至少发生了5起交通事故。在去年腊月,一村民过桥时骑摩托车冲进了桥下沟渠中,好在没出人命。

       工作组了解后,时间拿出1万元,加固桥面,修建护栏,竖起标示。

       村民平新远得知要修桥,主动承揽下这项工程。他说,“我不赚这个钱,也要把它修好了。”

       在村里,54岁的廖启举是个能人。他养了300口网箱的鳝鱼,还有个年出栏800头的猪场。说起工作组,他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杨庄村虽然近几年来修通了通村路,但生产路却很破旧。工作组来后,很快开始组织修葺生产路。热的七月,工作组成员都奔走在村里,忙着将一车车石子铺撒在乡间的生产道上。

       很快,全村9个小组的生产路全部铺上了碎石。“花了3万块,用了一个月,铺了上万米路,感觉很值。”周正权自豪地说。

       同时进行的,是整治村庄环境。工作组带头,村民们也都走出家门,加入了清扫垃圾的队伍。

       “几天把十几年的垃圾清理了一遍,村里次有了个‘看相’。” 村党支部书记李志龙说。

       随后,工作组还帮村里设计了垃圾池,购买了垃圾运输车,建立垃圾长期清扫机制,定专人负责清运、管理……。


强班子增活力,变“输血”为“造血”


       8月15日,市委组织部来杨庄村检查驻村工作情况。

       “工作组来了,干劲又有了。”村组干部这样汇报。

       “一些事我们以前不敢想,也想不到,一些事想了不敢做,也做不成。一些事做了有时没落到好,也不知啥原因。工作组教了我们好多事情。”村主任廖卫琼说。

       现在,工作组已拟定村部建设方案,正加紧土地平整,房屋拆迁。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不到,28户涉及搬迁的农户中,10户已经平顺搬迁。

       “工作组实在,我们都支持。”今年80多岁的李常林,带头说服儿子,将自家老房子拆了。
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

       “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周正权说,“村级组织真正发挥作用,为群众办事也顺当了。”

       目前,工作组正在联系招租闲置房的学校房屋、场地,加快土地平整、强化村党支部建设和实行村企对接互惠工程四项工程。

       “希望我们的努力快些见效,增强村组干部想事、谋事、干事的能力。”看着初有变化的杨庄村,工作组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 记者 叶珍君 刘朝君 姜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