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给力仙桃“粮仓”连续两年增产皆超七千万斤
“粮食前不久全部卖出去了,纯收入能有个20万元。”12月18日,剅河镇何台村村民邓友才在电话中跟本报记者聊起粮食话题,掩不住的欢喜。
作为种粮大户,邓友才今年150亩水稻丰产又丰收。他说,今年粮食总量和单产都创新高,比去年多收了1.4万斤,增收近3万元。
丰收的喜悦不属于邓友才一人。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6.1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7689万斤,已连续两年增产7000万斤以上。
粮食增产直接来自于种粮面积的增加。2012年度,我市粮食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37.8万亩增加到了159.4万亩,五年间粮食产量相比增加近3亿斤。
“这充分反映出农民种粮积性的不断增强,政策拉动作用明显,功不可没。”市委农办负责人表示。
政策够给力,种粮才有“力”。2012年,全市共发放良种补贴资金2892.41万元,粮食直补1535.4万元,农资综合直补8878.54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达到1775万元。“种粮越多越光荣。”今年,市农业局次拿出专项资金22万元,对种粮大镇、大村、大户和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为高产创建基地赠送农资,让农民的生产积性更浓。
粮食连年增产,核心的支撑力来自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增粮”, 通过加强高产技术集成、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农艺农机结合,重点集成与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12年,全市主推良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实施粮食高产示范片19个,总面积近20万亩,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农机保有量突破20万台套,水稻机耕机整机收面积达98%以上;“阳光工程”农业培训2.03万人次;病虫害防治服务力度空前,应对得力。
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扎实推进。全市共整合水利、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各类资金3亿元,对汉江、东荆河、泛区围堤进行了整险加固。“三万”活动完成投资9200万元,疏挖沟渠2980千米,整治池塘1000口,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排灌“后一公里”问题。
“2008至2011年,我市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县(市)’殊荣,今年粮食生产再传捷报,确实令人鼓舞。”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明年将以增加粮食复种指数为突破口,以科技投入和农业设施改善为支撑,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记者 刘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