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致力于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城市,并胸怀重返全国百强梦想的仙桃,将如何加速前行,在开局之年实现新的作为?

 

  在全省“五个湖北”的版图上,仙桃目标明确——

 

  全面提速增效,做大产业底盘,新型工业化之路小跑快进。

 

  投资底盘如何做大?“五路”并进集聚发展要素

 

  1月21日,仙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大的单体实业项目——健鼎(湖北)电子有限公司期项目在仙桃工业园正式竣工投产。

 

  作为全球大的印刷电路版制造企业,台湾健鼎在仙桃总投资5亿美元,期项目投资2.7亿美元,达产后可创年产值30亿元,税收2亿元。

 

  健鼎项目的建成投产,是市委、市政府全力做大投资底盘的生动体现。

 

  2012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77亿元,同比增长36.2%。共引进项目98个,协议引资8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21个,包括法国欧洲防护、香港创业垂统、光庭导航数据、欧亚达综合体、深圳格林美、国网通航等一批实力企业。

 

  投资是关键,核心在项目。

 

  市委书记刘新池说,做大投资底盘有“五条路径”,即通过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建设、国家投入、金融支持和全民创业拉动投资。

 

  事实上,在年度“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中,202个项目188亿元投资的成绩单,已经为重商兴业的仙桃人作了导航。

 

  在新一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任务早已下达。

 

  投资,再度成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的头版头条。

 

  市委、市政府承诺:“为投资者多出实招,少说套话;多一点服务,少一点官腔;多一点主动,少一点程序;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检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落户仙桃后,台湾健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春敞开心扉:“选择仙桃是因为仙桃尊商、护商、爱商,公司有信心早日实现‘赚钱是道,回报仙桃是天职’的愿望,实现互利双赢。”

 

  工业经济如何做强?壮大市场主体让“短板”加长

 

  1月23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与市人民政府在武汉签订合作协议,计划三年内投资70亿元,重点支持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仙桃段建设,满足仙桃在港航建设上的宿愿。

 

  此前,汉宜高铁通车,国网通航签约,让仙桃人一圆“铁公机”全都有的梦想。

 

  这样的交通建设大布局,更多地服务于工业兴市的既定路线,也是找补自身资源禀赋不足的持久努力。

 

  尽管一直秉持突出工业主体地位的发展战略,仙桃工业经济占比依然不够。

 

  如何奋起直追?

 

  做加法,更要做减法;做乘法,也要做除法。

 

  现实很逼仄:市场主体不多,发展程度不高。一句话——实力不够。

 

  市委、市政府的应对之策是:“招商引资,做多市场主体;培育骨干,做大市场主体;引导上市,做强市场主体;攀大靠强,做优市场主体;园区集中,做好市场主体。”

 

  在与本土企业家的见面会上,市委书记刘新池坦言:“仙桃有一个很大的短板,是上市问题,这可以说是仙桃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根本问题”。

 

  值得期待的是,从2010年至今,富迪、中星电子、绿色家园、新蓝天化工等代表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上市辅导期。

 

  在做好市场主体的服务层面,市政府目标高企,践行“四”目标:投资审批项目少、审批流程简、审批时限短、审批费用低。

 

  提质增效如何实现?着力推进产业集群走向“航母”时代

 

  1月中旬,全省市州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荆楚行”采访组来到仙桃。

 

  采访组高度评价我市无纺布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锻造出仙桃无纺布产业的核心竞力,使彭场成为全国无纺布业态的风向标、晴雨表。”

 

  作为两大“百亿产业集群”之一,从低端走向高端的无纺布行业,也是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路上行的缩影。

 

  2012年,全市无纺布卫材产业原料生产线发展到53条,产能25万吨,出口逆势增长26.5%。

 

  在食品加工领域,集聚了中国、商标和省级商标企业20家。台湾旺旺、香港真巧等名企均在这一年取得突破,其中旺旺投资仙桃十年次实现税收破亿元。

 

  产业集群的“航母”时代初启,为仙桃经济迈向质量效益型平添底气。

 

  2012年底,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长冯云乔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着力方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

 

  新年之初,市委、市政府提前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优势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对产业整体竞力的渴求,已成为这座城市壮大龙头的规定动作。

 

  市长冯云乔发出动员令:“围绕打造300家产值过亿元、30家过10亿元骨干企业群体的奋斗目标,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产业集群,让“航母”效应显现,新型工业化之路气场强劲。(记者叶珍君、姜倩、见习记者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