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星公司不断传出“好声音”,年产7.5万吨的四氯化钛扩规项目陆续正式投产。公司董事长赵中友昨日告诉记者,达产后,公司可年产四氯化钛10万吨,创产值10亿元,利税过亿元,成为国内单体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中星已申请技术专利21项,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中星,记者看到,公司的液氯、氯化、精制系统已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中星元素”与世界先进生产线深度融合。7.5万吨四氯化钛生产线有5项专利由中星发明。公司的产品含金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几年前,公司年产2.5万吨四氯化钛用工200人,眼下产能扩大四倍后,需用工250人以内,人均年产出率由100万元升至400万元,开创业内新纪录。
  
  像中星一样,我市不少企业备尝专利发明的甘美奶酪。去年,全市申请专利487件,比2011年的292件增加195件,其中发明专利168件,比2011年增加80件;发明申请完成率、发明申请总量增长率、发明申请占总量的比例高居全省市州和直管市榜和二位。
  
  “发展经济,离不开专利牵引。没有创造力,再好的企业也不可能长盛不衰。”这几年,我市不断出台新政,鼓励企业发明专利,自主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企业依靠专利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所投入的研发费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扣除50%,市财政在省发明补助政策基础上再给予适当补助。去年,全年共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发明企业减征各类税收1.44亿元。市里还拿出专项资金,对拥有专利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奖励。前不久,富士和、湖北乐派、绿色家园、仙桃祥泰等7家企业分别获得市政府10万元奖励。
  
  专利发明热的不断升温也得益于市科技局的鼎力支持。该局坚持开展“专利宣讲镇办行”活动,依托专利代理机构,深入企业挖掘专利申请素材,帮助企业申报发明专利;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分别给予1000元和500元补贴,激发了企业申报专利的潜能,催生出一批让企业倍感珍贵的“独门暗器”。侨光公司发明技术专利8件,攻克了中石化炼油装置难题,填补了。猴公司研制的埋弧焊丝获得国家技术专利,次用于南海石油输油管道焊接。专利发明渐成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