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产阶级就是无房阶级 买房子至少需25年
均收入6000元可成中产,月入万元可成上层中产,由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周联合发布《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显示,北京已经出现了500多万的中产阶级。
初一看这数字,我觉得自己在北京也混到中产了,说起来也是一种身份。但这种感觉转眼消散了,报告中的另一个数据是,按照现在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标准和房价水平,买套90平米的房子约160万,需要25年。
初步推测,这应该是按照“上层的中产”月入万元标准来计算的,而这个价格的房子应该在通州靠近六环的区域。至于“中层的中产”,月入6000元,租房、生活开销去掉一半吧,剩下3000元算多的了,25年其实能攒够100万,一套房还缺60万呢,还得15年,对他们来说买套房需要40年。“下层的中产”生活开销也没有太多的压缩空间吧,应该不要考虑买房的事了。
一个新加坡的朋友上周刚刚把自己的一套小三居卖掉了,总价36万新元。她说,当地一般普通男性上班族的收入是3000新元左右,房子总价相当于他们10年左右的收入,付两成,贷款利率在1%左右,这些本地人工作多年后,买起房子来显得比较吃力,十分谨慎。
她和老公在当地是正宗的硕士和博士,工作多年,家庭月收入算是当地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肯定不低于6000新元,对于自己看好的一套需要50万新元的联排住宅,她觉得短期不会考虑,而是选择了一套40万新元的普通住宅。对于像北京这样,得用25年的收入才能买的房子,她说根本不敢去考虑,因为还有其他的生活开销、子女教育问题,而且超过5年后的生活与工作变动,都是她现在难以控制的。
对比而言,中产阶层25年收入购买房子这一数据的实际意义,从收入水平来看,在于宣告了中产阶级其实很可能是无房阶级,买房子的事他们现在别想太多;从买得起房的标准来看,社会赋予他们所谓的中产阶级身份,可能如一所“野鸡”大学颁发的文凭,并没有真正的社会价值,或者我们并没有正宗的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