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平顶山楼市的乱象,《东方今报》的报道是揭了一个口子,类似的开发商少批多建、坐等罚款,规划部门执法不严甚至涉嫌不作为的例子其实有许多……”

  8月12日,记者报道了平顶山市8家开发商擅改规划、少批多建后,8月14日,曾在房地产公司任职的罗先生主动约见记者,痛揭楼市“潜规则”。

  网友质疑:

  是规划太随意,还是有交易?

  8月初,针对网友及市民的投诉,记者通过一周的时间,对平顶山市区15处涉嫌擅改规划、少批多建的住宅楼进行调查,终确认了其中8家开发商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8月12日,本报以《批12层建30层 是楼市“潜规则”?》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网友“路迢迢”看完报道后认为,这样的“潜规则”很好解释:规划部门如果从开始严格执法,没有如今少批多建的违规事实。

  换句话说,少批多建大的根源在规划部门,是他们的不作为或执法不力造成了这种后果。

  网友“老玉米”认为,他早发现了一个怪圈现象,开发商擅改规划;规划部门都能及时“出现”并下发处罚通知,等待开发商停工整改;而开发商趁这时间拼命盖;生米做成熟饭了,规划部门气得要罚开发商钱;开发商乖乖认罚。事件此打住,规划部门、开发商皆大欢喜。

  众多网友支持这种说法,称“随意调整规划,背后肯定有权钱交易,多个项目都敢这样改,难保城市总体规划不是这样的”。

  房产人士爆料:少批多建还分三种情况

  8月12日晚7时许,曾在某房地产公司任职的罗先生主动约见记者,说记者的报道,对很多熟知内幕的人来说,是楼市“潜规则”冰山一角,还没触及根本。

  罗先生说,他先后在三家房地产公司任职,都是核心管理层,深知一些开发商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擅改规划、少批多建,主要是三种情况引起的:

  一个房地产项目动工前,开发商要交很多费用,土地出让金、城市配套费、人防费等。

  土地出让金是按照土地转让面积计算的,面积越大,费用越高,城市配套费是按照项目的建筑面积计算的,每平方米100元~120元。拿到土地后,开发商需要先交土地出让金,然后交城市配套费,之后规划部门按照一定的容积率规划住宅楼层数,然后颁发规划许可证。

  一些小开发商由于前期资金不到位,往往会先少批多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施工时,根本不理会之前的规划,而是按照既定的楼层打地基。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为了拿地,开发商抢时会不断抬价。等拿到土地,房产商一核算成本才发现,若按照报批的规划盖楼,根本没有多少利润。于是擅改规划,多盖几层,等一切都既成事实了,再通过所谓的更改规划,来使违规建筑合法化。

  开工后,规划部门是要全程监管的。如果某项目规划的是15层,当盖到16层时,规划部门会及时出现,告知“你违规了,不能盖了”。

  按理,此时规划部门若严格执法,绝大多数少批多建的楼盘不会出现,可总是有种种原因,造成规划执法人员都是“到场、告知、下发处罚通知”后,形同消失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开发商,你也不会真的停下来,会继续盖,并一边盖一边卖。

 

开发商心态:违规盈利、守规无利或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