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改这三年少花钱少跑腿少生病
“嘿,又不用花钱啊,这一年都快到头了,咱全家打针吃药基本上没掏过腰包,小病小灾的刷个卡完事了。”村民陈云兵比了比手里的二代身份证,也乐了。
“门诊补偿人平每年60元,你家里7口人,明年的补偿金已经上卡了,再过10天能用了。”代东升补充道,“今年的余额也会自动划转到明年。”
这段简单对话,折射出医改带给农村居民的喜人变化。
“以前村里没条件,看病还得往镇里跑,现在村里建了新卫生室,又有新农合和零差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咱们腿跑得少了,钱也花得少了。”老陈着话茬说开了。
“还有个‘少’你忘了说,以后啊,咱村人病也生得少了!”代东升打开电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健康档案、传染病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治、重点人群管理等一目了然。
在夏市,全村3307人都享受与老陈同样的福利。
在仙桃,全市15家镇卫生院、668家村卫生室时刻向农村居民播洒着医改阳光。
百姓健康,政府护航。2009年以来,我市三年间投入2.41亿元用于卫生事业发展,并连续三年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工作、居民健康档案等工作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列,从经费落实到组织协调,从检查督办到考核结账,全面予以保障落实。
健全网络,筑牢网底。近几年,我市先后投资2895.3万元用于改善镇卫生院医环境,目前全市15家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668家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甲级标准,5家镇卫生院和50家村卫生室获“湖北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和“全省示范村卫生室”称号。
与此同时,新农合保障能力也不断加强。2012年我市参合人数达到119.6万人,参合率,对比2011年参合人数净增5万多人,参合人数和参合率再次居全省之。
“医改推进中,我们又多了一重身份——村民的公共卫生信息员。”代东升说,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村医要把好关。
“我的孙儿刚出生,把健康档案建上了,咱们要听医生的建议啊,把身体养好,多享几年福!”卫生室传出笑语欢声。(记者 陈力 严天凤 实习生 张灿)